当前位置: 首页 > 院系速递 > 正文
2025/04/23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第一百九十三期“红色旋律”讲坛

马克思主义学院 熊炎

【新闻中心讯】4月10日晚19:00,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第一百九十三期“红色旋律”讲坛在东校区四教108教室举行。本次讲座以“商鞅的传奇人生与商鞅变法的世界历史意义”为主题,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娜老师主讲。

张娜老师

(以上照片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

讲座伊始,张娜老师以《史记·商君列传》为脉络,勾勒了商鞅从卫国寒门到秦国改革先驱的传奇一生。商鞅怀揣“得君行道之志”入秦,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先后两次变法。从“徙木立信”树立法的权威,到以“什伍”“县制”重构社会秩序,再到以军功爵制和文官制打破贵族对权利的垄断,商鞅以雷霆手段破除旧制,为秦国注入崛起动能。张娜老师特别援引荀子入秦所见民风朴实、官吏肃然的记载,佐证变法后秦国的社会新气象。张娜老师聚焦变法的核心内容,系统梳理了两次改革的深远影响。张娜老师讲到:“商鞅变法的一系列制度创新,如以才能为标准的文官制、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和法治等,意味着中国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顺利实现了从早期国家到成熟国家的跃迁。放眼世界,在仅有的五个轴心期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实现了这一跃迁,也就是说实现了思想和制度上的双突破。这些制度创新,不仅惠及中国和周边的民族,还惠及全世界。这就是商鞅变法的世界历史意义。”针对人们对法家“重刑虐民”的一般认知,张娜老师结合睡虎地秦简等出土文献展开辩证分析。她说,商鞅不是中国古代唯一的、也不是最早主张重刑的人。秦国、秦朝的司法实践注重程序公正与证据链完整。《商君书》中“以奸治善”的论述并非鼓吹以流氓坏蛋来治理良善百姓,而是主张以遵守国家法治的广大下层民众来治理固守传统道德、讲究亲亲之恩、反对新型国家形态的上层之民。这不是私人道德的高低之别,而是社会发展的道路之争。讲座尾声,现场师生围绕“法家思想的现代转化”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张娜老师以商鞅的信念寄语青年:“在新时代浪潮中,既要汲取历史智慧,更需以红色基因铸就担当,在变革中书写属于这一代人的答案。”

“红色旋律”讲坛作为“红色旋律”系列的主体活动,秉承厚德、博学、求是,实现传道、授业、解惑,汇聚名嘴讲师,解答时政热点,饱涵理论深蕴,直面思想困惑,理直气壮讲马列,心底无私树新风。“红色旋律”讲坛时间为周四19点,在东校区举办。(编辑 李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