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讯】为深化大思政课育人实效,实现思政教育与社区治理的双向赋能,近日经济管理学院“微实事工作坊”在海港区天洋新城社区开展社会实践。“微实事工作坊”坚持先调研再实践原则,4月27日,工作坊组织18名青年党员到海港区天洋新城社区开展入户调研,扎根基层问需于民。

“微实事工作坊”早间入户调研
为确保调研深度和精度,“微实事工作坊”构建了“两单一表五微三阶”全链条调研机制。调研开始前,经济管理学院通过与天洋新城社区双向对接“社区需求清单+高校资源清单”,确定了科技助老、社区托育供需矛盾等重点调研方向,学生以“问题导向”深入社区开展调研。在调研中学生通过“五微”调研手段收集居民的“微心愿”,记录他们的“微表情”,丈量社区服务站与居民楼的“微距离”,发现如居民电箱老化等“微改造”需求,以及解决快递架清洁等“微诉求”。同时工作坊通过“早间随网格员跟班巡查—午间与社区居民分层访谈—傍晚与社区干部复盘磋商”三阶调研流程,深化调研层次,捕捉社区治理盲点。本次调查样本涵盖小区35栋楼宇,共收集178条情况信息,居民的需求被一一记录在学生的《社区调研实践日志》里。

“微实事工作坊”午间与社区居民访谈

“微实事工作坊”开展智能手机助老课堂
课堂采用“1对1”分组教学,帮助老人熟练掌握智能手机操作方法。“微实事工作坊”先前收集的有关智能手机使用的17个“微心愿”——学会用抖音看戏曲、用手机听红歌、下载反诈APP等均在此次“智享夕阳”课堂上得以实现。由于活动火爆、反应热烈,该课程将纳入“微实事工作坊”进社区的常态化服务清单。

“微实事工作坊”在天洋新城社区与“银龄学员”合影
(以上照片由经济管理学院提供)
“微实事工作坊”先调研后实践,突破了以往社会实践服务单向输出模式。工作坊以科技助老为切入点,将社区治理的“问题清单”转变为青年党员成长的“实践教材”,通过“高校—社区”联动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社区治理—代际共融”三位一体的创新思政育人路径,引导学生将青春创意、学术供给与社区治理、时代需求深度嵌合,把论文写在楼宇间,让信仰扎根在泥土里,在破解“民生痛点”中实现价值观塑造与社会价值创造的统一。未来“微实事工作坊”将通过深化校社合作,开发社会实践学分银行等机制创新,进一步释放校社双向赋能模式的乘数效应,让更多“民生小事”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鲜活课堂。(编辑 魏欣宇)